记得2013年那个寒冷的11月吗?当时还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书的V神(Vitalik Buterin)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初稿。那时候谁会想到,这份略显青涩的技术文档,竟成了区块链技术真正独立发展的分水岭。说来有趣,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"区块链1.0"比特币,反而是后来才被追封的名号。 这十年来,我亲眼见证了区块链行业的分化。一边是"币圈",像一群数字时代的淘金客,在虚拟世界里构建着完全不同的金融规则;另一边则是"链圈",更像是理想主义者,执着地想要用这项技术改变现实世界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从2015年就入行的老玩家,我内心更倾向于链圈的理想,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。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还记得当年那些豪言壮语吗?区块链被誉为继AI之后的下一代颠覆性技术。但十年过去了,我们不得不承认,结果令人沮丧。IBM和马士基那个号称要重塑全球供应链的项目最后怎么样了?澳洲证券交易所的区块链系统又在哪里?这些失败案例像一盆冷水,浇灭了多少人的热情。 但我觉得,现在就对区块链下结论还为时过早。你看,电动车技术从理论提出到真正普及用了上百年,互联网也是经过几十年才改变世界。区块链从比特币白皮书算起才15年,就像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,我们能要求它现在就改变世界吗? 走过的弯路说实话,链圈这些年确实犯了不少错误。最致命的就是不加思考地把币圈那套极端理念全盘接收。想想看,在现实商业环境中,谁会接受完全匿名却又完全透明的运作方式?谁会相信"代码即法律"这种极端主张?我们就像一群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人,看到什么都想用"去中心化"这个锤子敲一敲。 更可笑的是关于"无币区块链"的争论。这就像讨论"无油的汽车"一样荒谬。我在2017年就提出"通证"这个概念,因为区块链最擅长的就是对价值凭证的管理。但很多项目宁可把业务逻辑搞得无比复杂,也不愿意正视token这个核心要素。 未来的出路经过这些年的观察,我认为区块链要想真正落地,必须做到以下几点: 首先,放下"革命"的架子。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用区块链解决,就像不是所有病都需要动手术一样。我们应该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去中心化信任的场景,而不是为了用区块链而用区块链。 其次,推动合规数字货币上链。与其在"无币区块链"这种伪命题上浪费时间,不如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的结合。这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,还能为区块链赢得主流社会的认可。 最后,必须解决隐私保护这个"阿喀琉斯之踵"。现实世界中,谁会愿意把自己的商业数据完全公开?我们需要建立符合现实需求的隐私保护标准,而不是照搬币圈那套极端透明的模式。 十年过去了,区块链依然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技术。就像互联网早期也经历过泡沫破灭一样,现在的困境也许正是下一次飞跃的前奏。关键是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,用更务实的态度探索这项技术的真正价值。 |